“戏精”王的升

 淳安名人轶事     |      叶德喜

  在我县西北偏僻的大山里,近年来活跃着一支民间戏班子,它就是享誉邻里的王阜山茶花剧团。这个剧团演小戏、跳街舞、打花棍、跳魁星,所到之处,好评如潮,尤其是剧团创办者王的升,熟悉他的人无不啧啧称赞。

  五月的一天傍晚,得知王的升的剧团晚上有演出,地点就在他自家院子,笔者便循着鼓声踏进了他家的大门。只见院子不大,一边红毯铺地,上摆桌椅道具,蓝底幕上边“王阜山茶花剧团”横幅迎风招展,一侧五六个鼓乐手,调弦拉弓,敲锣打鼓,十分专注;另一边摆放单、双椅凳多条,算是观众席。整个院子灯火通明,几个顽皮小孩钻来跑去。随着四周夜幕降临,闻声而来的四邻,一个个在院子四周,或坐或站,围拢而来。七点半左右,一身戏服的王的升,拿着话筒来了,“各位乡邻,今夜俺啦大家又开心一下,演的是新排的几段小戏,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!”他退场时男扮女妆一个夸张滑稽的扭胯动作,马上引得大家的一片笑声。鼓乐声起,演出正式开始,花棍、街舞,睦剧、黄梅戏、越剧选段,跳魁星、送财神,一个个节目轮番上阵,赢得现场阵阵喝彩。而年近七旬的王的升,腰不弯,气不喘,当领舞,身手矫健;演老旦,滑稽可爱;扮公子,潇洒儒雅;饰老生,庄重大气,几乎演满了全场,而现场好多掌声都是冲着他去的。

  演出结束,王的升向笔者讲起了他的从艺经历。他所在的王阜属大村,解放前有10甲,年年轮流办庙会,秋千露台,大戏小戏,从小耳濡目染,对戏曲情有独钟。解放后,参加文艺宣传队多年,只是文革停了下来。土地承包到户后,闲空时间多起来,他那颗爱好戏曲沉睡多年的心又躁动复活了,开始用收音机听戏,后来用MP3跟着唱戏,白天干活都带在身边,晚上经常与村里几个志趣相合的中老年人聚在一起,翻戏谱,看碟片,你拉我唱,自娱自乐,一聚大半夜,戏瘾越来越大,会唱会拉的节目也越来越多,渐渐地有了自信,有了名气,也有了观众。2006年夏天,山川村的干部说:“的升,你带上你的演出队,到我村里演一场,我给你红包!”结果几个人准备了一番,真的去演了一场,演出结束共收到了2000多元红包。那是他们收获的第一笔酬劳,大家都很开心。过不久,另一个村的一个老板打电话来,说他家盖房子,要求去热闹一下,他们又去了,结果又得到一个大红包。从此这样的好事隔三差五时常光顾,而且到了新春佳节,演出邀请还有点应付不过来,有时只得跟对方说好话。从此王的升的演出队或接受邀请,或主动联系,经常外出演出,这样就有了一定的收入保障。尽管与付出相比,收入微薄,除支付劳务所剩无几,可他们初衷不改,乐此不疲。

  戏班子演出多了,大家也看到了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,农民看戏难,农村演出肯定有市场。为此,王的升又想着扩大事业。但他十分清楚,除了死心踏地跟着他多年的几个文艺骨干,没资金、没场地、没道具,几乎一无所有。面对困难,王的升没有退缩,没有放弃,他跟全家人商量,拿出全家省吃俭用的3万元积蓄,去杭州置办了一些必备的音响器材和服装道具,为适应市场,满足不同群众需求,又编排喜闻乐见的新节目,如增加禁止赌博、宣传邻里和谐、反对封建迷信等内容的节目。由于支付不了名角薪水,王的升往往一身兼数职,既是导演又是演员,有时还是驾驶员。而且剧组一二十人,经常十天半个月,管吃管住都在他的家里。熟悉他家的人都知道,老王家每年宰杀的两头两三百斤肉的大年猪,不到半年,都要吃光的。对此,他的家人一开始并非毫无怨言。“饿一天两天没关系,但一天两天不唱戏,他就难过死!”“他不仅是个戏迷,而且是个戏精!”对王的升,他的外甥女、笔者的同事管大姐透露:“这些年来,为了演戏,没有少跟我舅妈吵架。那是好几年前了,舅妈见舅舅为了他的剧团,整天与一班人拉拉唱唱,家里诸事不管,而总是贴钱贴物,舅妈劝阻又不听,就电话告诉在外的儿子媳妇。于是儿子媳妇回家讲,舅舅不敢得罪,戏不去唱了,却整天窝在家里,茶不思,饭不想,失魂落魄,好好地却闷出毛病,结果住院一个多月,全家人在医院服侍他。”王的升出院后,他的家人明白,戏是老头子的命根子,要他不唱戏等于要他的命。因此从那以后就不干涉了。而且全家人来了个180度大转弯,家务事愿拈手就拈手,田地里愿插脚就插脚,家里有的他愿拿出就拿出,总是随他的意。

  王的升在得到家人支持后,一心一意忙事业,不仅对自己严,对剧组其他人也严。每次排演新节目,总是邀请热心的戏迷提意见、谈看法,哪怕一句台词、一个动作、一个手势,都反复推敲、细心琢磨,力求出新出彩。他的搭档王金秀说:“老王对排戏演戏非常讲究,他那认真劲别人是没法比的!” 2012年,为规范管理,理顺关系,王的升腾出自己的两幢住房作为剧团排演场地,他的儿子拿出5万元资金,办理了民营剧团登记。为了使剧团生存发展下去,王的升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与做法。在抓节目编排、演出质量、内部管理的同时,一般外出演出,不计较场地,不讲究招待,不讨要戏金,注重的是演出的效果与观众的掌声。公路边,操场上,院子里,都是他们的舞台。为尽量满足观众需求,有时加演三五个节目那是常有的事,而且一个节目演两次三次也有。至于戏金,老王一向随意,从不讨价还价。因此,王的升戏班子的好名声也纷至沓来,一些村或单位想热闹一下,就电话打来邀请,老王则有求必应,从不爽约。

  剧团副团长王圣兵介绍,从2005年开始,王的升个人先后投资10万多元,购乐器、做戏箱、置行头,请老师、招演员、排节目,下乡进村,田头地角送歌送戏,足迹遍布王阜20多个村,有的村连演多次,还到威坪、屏门、安徽金川等地演出,所到之处很受欢迎。现在剧团演职人员有20多人,除编排传统戏曲节目20多个外,还与时俱进,表演广场舞,带动邻村群众跳舞健身,出现了一大批妇女舞迷,促进了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。


    版权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


    上一篇:邵桂子等五乡贤

    下一篇:紫峰书院轶事二则


      相关推荐